您现在的位置: 碧光环 > 碧光环种植 > 正文 > 正文

贵州纳雍风景变钱景村民吃上旅游饭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3/5/22 10:47:18

「本文来源:央广网」

杨梅节期间,游客到千秋村采摘杨梅(央广网发纳雍县融媒体中心供图)

央广网贵州1月14日消息(记者张翼晶通讯员周恩宇)隆冬时节,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昆寨乡千秋村群山披绿,建新河碧波荡漾。

如今的千秋村,林地面积有亩,其中,玛瑙红樱桃亩,桑树亩,杨梅亩,板栗亩,樱桃林下套育茶苗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66%,俨然是一座“绿色宝库”。

“以前的山是*的,下雨时担心泥石流,天晴时风吹满身沙尘,回家洗把脸水也是*的,村民们相互打趣时都叫‘*老二’。”在千秋当了10多年的村主任,*功荣深知“*老二”虽然是玩笑,但也透露着村民无可奈何的辛酸。

至于种植,有田在建新河畔的,可以种水稻,而土地分布在山上的,就只能种玉米。“河畔田肥水稻好,山上地瘦包谷小。”世代千秋人都知道这个规律,但无法改变。

“现在,‘*老二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”看着现在的变化,*功荣的脸上挂满笑容。

千秋村村民采摘杨梅(央广网发纳雍县融媒体中心供图)

20世纪末,千秋村开始有人走出大山,外出打工。当他们带着钱回到千秋时,村民们开始意识到,在外能赚钱,而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,饭都吃不饱。于是,村民纷纷撂荒土地,外出务工。

土地撂荒,加上村民“杀鸡取卵”式的滥砍滥伐,山渐渐成了荒山。

随着时间流逝,荒山带来水土流失,石漠化”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,对大山的生态修复提上了千秋村的日程。

千秋村野生杨梅多,村里的干部盯上杨梅,于是向乡*府申报。1年,昆寨乡*府从外地引进名为“黑炭”的杨梅品种,和当地野生杨梅杂交成一种新品种,在千秋试种。

新杨梅品种试种成功后,村民们开始陆续种植。7年,千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,荒山逐渐披绿。

千秋村桑树林(央广网发纳雍县融媒体中心供图)

千秋村的巨大变化始于年。那年,千秋村把杨梅产业纳为扶贫产业,*府供苗,鼓励村民大力种植杨梅。同时,在山上大规模植树造林,增加森林覆盖率。

年,千秋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余亩,丰产余。依托村里陆续建起的饭店,酒店等资源,千秋村举办了首届杨梅节,上千游客到场听歌看舞吃杨梅,当地群众在场摆摊叫卖,酒店饭店爆满。据统计,杨梅节让杨梅种植户收入增加了一倍,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60余万,千秋真正将风景变成“钱景”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
尝到了甜头,今年,千秋规划增种杨梅亩,在杨梅树下套种马铃薯、*豆等农作物,打造林里村庄,将生态效益最大化地转成经济效益。
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为了守好这一“绿色家底”,千秋村聘请了15个护林员,每天巡查山林,排查野外用火,牲畜破坏,让青山长青,继续造福千秋人民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iguanghuana.com/bghzz/10930.html
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碧光环版权所有




冀ICP备2021026504号-4
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