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作为七大洲中最大的州,地大物博,文化丰富。它的建筑也非常有名,且各具特色:中国建筑的大气壮阔,日式建筑的严谨独特,深受佛教影响的东南亚建筑和遍布亚洲各地的伊斯兰建筑。既然亚洲建筑这么的丰富多彩,我们一起看看吧~
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,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。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,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,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、城市规划、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,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建筑思想。
长城(TheGreatWall)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*事防御工程,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。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,而是以城墙为主体,同大量的城、障、亭、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。
首先是在布局上,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的重要经验,接着司马迁又写入《史记》之中,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,成为*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。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,或是河流转折之处,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,这样既能控制险要,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,以达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效果。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。至于修筑城墙,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,如像居庸关、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,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,内侧则甚是平缓,有“易守难攻”的效果。在辽宁境内,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、劈山墙,就是利用悬崖陡壁,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。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。
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“就地取材、因材施用”的原则,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。有夯土、块石片石、砖石混合等结构;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、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,在今甘肃玉门关、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,制砖技术不断发展,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,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,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。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,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,采用重量不大,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,不仅施工方便,而且提高了施工率,提高了建筑水平。其次,许多关隘的大门,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,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,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,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。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,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,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。
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,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,旧称为紫禁城。北京故宫以为太和殿,中和殿,保和殿为中心轴,左右对称,布局严谨。故宫占地面积有7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,有大小宫殿70多座,房屋余间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。
在明清时期,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,庭院明朗开阔,象征封建*权至高无上。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,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。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,震慑天下。
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、紧凑,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,各有宫门宫墙,相对排列,秩序井然。而且故宫的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,三大殿、后三宫、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。并向两旁展开,南北取直,左右对称。这在当时来说,可是很了不起呢!
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,集宫殿、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,也是西藏最庞大、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。
布达拉宫依山垒砌,群楼重叠,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(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),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,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。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。宫殿高余米,外观13层,内为9层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。
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~5米,基础直接埋入岩层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,高达数十米,每隔一段距离,中间灌注铁汁,进行加固,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,坚固稳定。
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,飞檐外挑,屋角翘起,铜瓦鎏金,用鎏金经幢,宝瓶,摩蝎鱼和金翅乌做,脊饰。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,具有汉代建筑风格。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,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,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。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。内部廊道交错,殿堂杂陈,空间曲折莫测。
布达拉宫依山垒砌,群楼重迭,殿宇嵯峨,气势雄伟,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,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,金碧辉煌的金顶,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、幢和红幡,交相映辉,红、白、*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,分部合筑、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,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。
日本古代建筑深受中国影响,但又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特色:色彩素雅朴素,融合佛教的慈悲情怀,衍生出独有的“山水庭院”。采用开敞式布局,地板架空,且居室小巧精致,室内木地板上铺设垫层,通常用草席作成,称为“叠”(汉语音译“榻榻米”),坐卧起居都在上面。
桂离宫占地6.94公顷,有山、有湖、有岛。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荫,湖中水清见底,倒影如镜。岛内楼亭堂舍错落有致。桂离宫的主要建筑有书院、松琴亭、笑意轩、园林堂、月波楼和赏花亭等。在“造景”方面,建筑师着眼于明朗和宽阔。整个景区以“心字池”的人造湖为中心,把湖光和山色融为一体。湖中有大小5岛,岛上分别有土桥、木桥和石桥通向岸边。岸边的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四面八方,给人以“曲径通幽”之感。松琴亭、园林堂和笑意轩都是日本“茶房”式建筑,是供在这里游玩的皇室品茶、观景和休息之处。月波楼面向东南,正对心字池,是专供赏月的地方。书院里收藏有上千册的古书和各种古董,都是皇室的珍品。
桂离宫的整体布局,是许多优秀建筑经过严密的构思设计组织在一起的。其中的茶室是古茶室之一,分春、夏、秋、冬4间,与天然景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。古书院建筑以轻快、简素的空间构成。庭园模拟名胜风景而设计,还包括有禅宗寺院风味的石庭和茶室的露地庭等,因此可说是各时代、各流派的综合样式。
桂离宫这座多年前的庭园建筑,充分显示了日本古建筑和谐的风格。它正以更加迷人的姿色,吸引着大批日本国内外的游览者。
姬路城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姬山的古城堡,是该市主体象征,由于其白色的外墙和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,因而也被称为白鹭城,是世界文化遗产。由于其保存度高,被称为“日本第一名城”。
姬路城最早建成于年(正平元年),现存建筑大多建于17世纪早期,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,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。姬路城是17世纪早期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典范,而日本在这个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则达到顶峰。包括主要城堡主楼的8座建筑被视为国宝,其余74座建筑被确认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。保存完好的建筑物和外围工事在给世人展示了伟大遗产的同时,又体现了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。
姬路城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一座藩国领主卫城,代表着江户时代日本最高造城技术。姬路城的结构严密,固若金汤,它的三重螺旋型战略防御工事包括外部、中部和内部壕沟。防御工事修筑得精巧,从3条同心圆护城河开始,城壕环绕高大曲折的石城郭,城郭之间设置几座大门和瞭望塔。城墙和瞭望塔上有射箭、打枪的小孔;城堡中内庭的道路,千回百转,好似迷*阵,从顶楼上却可以看得清楚。屋顶上装饰着动物状、巨大而华丽的鯱鉾,突出在屋檐上,作为防火的辟邪物。最大的城堡主楼海拔92米。三座较小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联为一体。起伏蜒绵的山墙与白色的灰泥墙达到一种优美的平衡,给予人们宁静、雅致的感觉。
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,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。由于神道教与日本人民生活密切联系,神社十分普遍。神社自7世纪起实行“造替”制度,即每隔几十年就重建一次。神社现在一般都不设香火,不知是传统的规矩,还是现代化的演变。
人们到神社去,一般是先在神社前的水池边用一个长柄木勺净手,然后到屋脊两边翘起的神社拜殿前,往带木条格的善款箱里扔点零钱,把手拍几下,合十祈祷。
有的拜殿前还挂有很粗的麻绳,祈祷者摇动两下,撞得麻绳上的风铃发出响声。祈祷者除了上了年龄的老者,也有不少情侣祈祷终身幸福。
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,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。伊斯兰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清真寺、陵墓、宫殿、要塞、学校和各类文化设施,其风格影响并带动了伊斯兰文化圈内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。书法和阿拉伯花纹,是伊斯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,世界文化遗产,被评选为“世界新七大奇迹”。它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。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,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,被誉为“完美建筑”,又有“印度明珠”的美誉。
泰姬陵是沙·贾汗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·马哈尔修建的。年马哈尔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,时年39岁。沙·贾汗极度伤心,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。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,当时的许多工匠都是来自欧洲。直到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。当然耗资巨大。有传说,沙·贾汗曾想在河对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样的黑色大理石的陵墓,但因他晚年遭儿子囚禁,所以这个愿望没能实现。
波斯是伊斯兰教诞生后第一次传播的地区之一。早期的伊斯兰教建筑采用了没落的波斯帝国的建筑传统和方法,这时候的风格带有明显的锥形的砖柱、大的拱廊以及大量砖头堆成的拱门。
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。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: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、马来西亚等。该地区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、健康、休闲的特色。
大皇宫又称大王宫,是泰国王室的皇宫。紧邻湄南河,是曼谷中心内一处大规模古建筑群。大皇宫是泰国诸多王宫之一,是历代王宫保存最完美、规模最大、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宫。汇聚了泰国的建筑、绘画、雕刻和装潢艺术的精粹。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暹罗建筑艺术特点,深受各国游人的赞赏,被称为“泰国艺术大全”。
走进大皇宫庭院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茵的大片草地和姿态各异的古树,草坪周围栽有一些菩提树和其它热带树木。大皇宫的佛塔式的尖顶直插云霄,鱼鳞状的玻璃瓦在阳光照射下,灿烂辉煌。走进第二道门,一座雄伟而瑰丽的三层建筑物展眼前,这是大皇宫里规模最大的主殿--节基宫。它是拉玛五世王在年开始建造的。“节基”含有“神盘”、“帝王”的意思,也是拉玛王朝的正称。节基宫的特点就是它的基本结构属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艺术,而上边三个方形尖顶的殿顶,却是泰国式屋顶。节基宫的西面是律实宫。这是大皇宫内最先建造的皇殿,而且是一座泰国传统建筑。律实宫里有拉玛一世王时代制造的御座和御床,被列为拉玛王朝第一流的艺术品。律实宫主要作为国王、王后、太后等皇室人物举行丧礼的地方。
节基宫的东面是阿玛林宫,它由三个主要建筑物组成,即:阿玛灵达谒见厅,宫廷的昭见仪式通常在这里举行;拍沙厅,君王的加冕礼在这里举行,里面有加冕坐的椅子;卡拉玛地彼曼殿,该建筑物曾是拉玛一、二、三世王的住宅,以后成为君主们加冕后的官方住宅。
吴哥窟又称吴哥寺,位于柬埔寨,被称作柬埔寨国宝,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,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。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,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。
吴哥窟建筑庄严匀称,比例和谐,无论是建筑技巧,还是雕刻艺术,都达到极高水平。吴哥窟坐东朝西,平面呈长方形,有两重石砌墙。面积×平方米,外墙之外有壕沟,壕沟宽米,东西长米,南北宽米,周长约5.6公里。吴哥窟正门向西,与大吴哥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,门楼上立三塔,门内是一庭院,院东有一长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。
大道两侧各有藏书室和池塘一处。内围墙米,长米,墙内的主体建筑在3层台阶之上,台基高23米,底面积×米,除第三层为75×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,第1、2层均为长方形,每层的四边,各有左、中、右三条石阶梯连接上一层。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,矗立象征着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顶宝塔,正中央一座宝塔最高,达42米,即高出地面65.5米,其余4塔较矮,分立于平台四角。第二层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顶宝塔。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。廊内有庭院、藏经楼、壁龛、神座等。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,阶梯的栏杆上都有7头石雕巨蟒盘绕,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。全部宝塔,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,约有1万个。